「胡桃夾子」英文是 nut cracker,同一般開果仁o既夾,都係叫做nutcracker 。
一年前往歐洲旅行,首晚到羅馬許願池,附近橫街的商店見過胡桃夾子的公仔,覺得很有趣,不過沒有買返香港,擁有他的衝動,想不到今天收到一個胡桃夾子的吊飾。
今天在internet翻查胡桃夾子的故事:
在德國鄉間有一農家,於聖誕夜舉辦熱鬧的晚會,並邀請眾多親友前來參加。晚會當中,小女孩克萊兒從一名老伯伯手中獲得一件人形的胡桃鉗,但卻被調皮的哥哥弄壞了,克萊兒便傷心地將這胡桃鉗丟在聖誕樹下。到了深夜,曲終人散,家人也都睡了,小克萊兒從房間走出來,想看看心愛的胡桃鉗是否還在聖誕樹下。突然間,小克萊兒聽到一陣奇怪的聲響,原來是老鼠大軍從牆邊的小洞跑了出來,對客廳裡的玩具發動攻擊,只見胡桃鉗揮舞長劍,率領由玩具與糖果組成的雜牌軍奮力抵抗。看胡桃鉗陣營節節敗退,小克萊兒急中生智,隨手拿起腳上鞋子,便往老鼠首領砸去,老鼠陣營驚慌不已,從而陣勢大亂、爭相逃竄。瞬間,這人形胡桃鉗搖身變成一位英俊瀟灑的王子,而為了答謝小克萊兒的救命之恩,王子便帶她穿越積雪的遼闊森林而來到了甜蜜之地,在那有一座糖梅仙子的宮殿,小克萊兒在此受到糖梅精靈的獻舞,並在他們的祝福下與王子舉行隆重的婚禮。還正沉醉在歡樂氛圍的小克萊兒恍然清醒,原來,所有的奇遇竟是一場夢境。
《胡桃夾子(鉗)》( The Nutcracker and The Mouse King ) 原名為 「胡桃夾子(鉗)與鼠王」 ,原始創作是 德國 作家 霍夫曼 (ETA Hoffman) 在 1816 年完成的作品, 之後由法國名作家大仲馬 ( Alexandre Dumas ) 將其改編成芭蕾舞劇的劇本 ,再由俄國一代音樂大師 柴可夫斯基 ( Pyotr Ilyich Tchaikovsky)在1891年據此編 寫成知名芭蕾舞劇,並交由俄國名編曲家伊瓦諾夫 (Ivanov) 編舞,於 1892 年在聖彼得堡的馬林斯基劇院 ( Maryinsky Theatre ) 首次公演。但現今大家所熟知的胡桃夾子芭蕾舞 劇劇 碼卻是由紐約市立芭蕾舞團的創立人巴蘭欽 ( George Balanchine) 所完成的 ; 透過巴蘭欽更具想像力的創意與密集推廣的努力,胡桃夾子芭蕾舞劇早已成為美國每年聖誕節演出之必備劇碼了!而 胡桃夾子娃娃也因為其造型可愛而被塑造成夾胡桃的道具,自十八世紀即開始廣泛被歐洲人選為最高尚的聖誕節禮物。
*胡桃夾子禮物背後的糊塗事,又豈止一句careless whisper!胡桃夾子的故事end up原來是一場夢!
Sunday, December 10, 2006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